前段时间,有人问我:“读历史、学历史配资盘,究竟有没有意义?”
坦白说,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内心十分难受。直到现在,仍有不少人把历史看作曹操口中的“鸡肋”,既无味又难舍,觉得学习历史既无趣又没用。
但实际上,这是一种误解。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,许多地方都挂着这样一句标语:
“读史明理,读史增信,读史崇德,读史力行。”
确实,喜欢读历史的人,往往更善于应对各种场合,无论是高端的商务谈判,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,历史总能成为恰到好处的话题。
因此,激发孩子对历史的热爱尤为重要。让孩子多读历史,是助其成长变得更优秀的一条捷径。那么,如何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历史呢?
很多教育专家认为,如果一生只能选择一本人物传记,或推荐给孩子一本人物传记,最终绝不会错过苏东坡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84%苏东坡,北宋时期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,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挫折,如何享受生活,也让我们坚信生活美好,未来充满希望。
在官场上,苏东坡心怀苍生,尽管命运多舛,好梦难圆,他半生漂泊,心如冰雪,但面对世事变迁与理想难酬,他依旧保持一片赤诚之心。
或许苏东坡的生命早已成为历史长河中消散的烟云,但他伟大的人格和良知,历经千年仍光芒闪耀。
事实上,除了文学成就,苏东坡还是位杰出的水利专家。当年杭州西湖长期荒废,百姓取水困难,他上任后灵机一动,设计了一套方案,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经过他的治理,西湖不仅重焕生机,更成为造福百姓的宝地。他的这一创举后来被列入西湖十景之首,成为游客必看的风景线。
苏轼,字子瞻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市人,北宋中期文坛巨擘,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也是宋代“宋四家”成员。
尽管荣誉加身,苏东坡的官场之路却跌宕起伏,命运多变,最终成就了他传奇一生的“苏东坡”形象。
苏东坡性格豁达,为人坦率,喜欢结交朋友,更热爱美食。如今我们熟知的东坡肉、东坡肘子、东坡豆腐,都是源自这位喜爱研究饮食文化的文人。
然而,饮食并非人生全部,要吃得好,还得有谋生的本事。苏东坡才华横溢,初次进京参加科举时便获得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。
不过,尚未大展拳脚,母亲便去世,苏东坡回乡守孝。守孝期满后,他重返汴京任官。
但好景不长,父亲又故去,他再次回家守孝。待守孝期满返朝时,正逢王安石变法,苏东坡对新政极为不满,迫于压力被迫离开京城。
新法推行几年后,苏东坡写信指出弊端,引起王安石愤怒,被弹劾到宋神宗面前。苏东坡避祸,自请外调,被任命为杭州通判,这也是他首次来到杭州。
此后他又被调往密州、徐州。在徐州遇到黄河决口洪水时,城中富户纷纷逃跑,苏东坡坚决制止,带领百姓冒雨筑堤守城,成功保住了城市。
苏东坡治理黄河灾害后,朝廷调他到湖州任职。他给宋神宗写了谢表,却被新党借机攻击,导致他卷入了宋代中期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
这桩案子成为苏东坡人生的转折点,新旧党派纷争激烈,新党誓要置其于死地,而旧党虽力保,却也形势严峻。王安石虽弹劾过苏东坡,见其生命有危险,仍上书皇帝力保,称:“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?”
正是这句话救了苏东坡,他被释放后,被贬谪到黄州,开始了吃喝玩乐的“隐居”生活,因为朝廷已不再需要他。
宋哲宗继位后,高太后临政,旧党司马光复出,新党遭受压制,苏东坡又迎来了“春天”。
但召回朝廷后,他发现新旧党其实同流合污,都忽视百姓疾苦,于是再次批评旧党,最终再次自请离开京城,回到杭州。
到杭州后,遇上旱灾和瘟疫,苏东坡忧心如焚,奏请朝廷减免贡米,又将原本赐给僧侣的得度牒换成米粮救济百姓。
次年春天,他又半价出售粮仓余粮,解民于水火之中。
不久,杭州民众又遇水源短缺。西湖水草丛生,昔日每年疏通以保证取水,宋代中期起却荒废,无人管理,导致六口大井干涸无水。
苏东坡深知不能坐视,决定修复西湖,召集民众清淤疏通,恢复六井。
但面对西湖淤泥厚重,他一度犯愁。经过反复思考,他想到将淤泥堆积在西湖中部,建成一条贯穿湖心的长堤。
当时西湖南北相距三十里,绕湖一圈需要整整一天,苏东坡的方案不仅缩短两岸距离,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。
长堤建成后,两侧种植农作物,既能养活部分人口,也为日后维护堤坝和西湖积累资金。
此外,堤两旁还栽种树木,不仅加固堤坝,还为人们提供乘凉的好去处。
这一创举极具远见卓识,可谓一举多得。在他的带领下,杭州数十万人齐心协力完成工程,西湖从此摆脱了缺水之忧。
为纪念苏东坡的贡献,当地人将这条堤坝命名为“苏公堤”。
如今,苏公堤已成为西湖十景之首,沿堤有映波、锁澜、望山、压堤、东浦、跨虹六桥,景色古朴美丽,游人置身其中,仿佛步入仙境……
这一切,都要归功于苏东坡。
参考文献:《宋史》等。
(图网配资盘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新闻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